
蚕桑产业是四川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是保障民生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蚕桑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年,四川省蚕桑产业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政策机遇,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技术经验、调整产业链条结构、打造自主品牌建设、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挖掘丝绸文化底蕴等措施,克服了国际及国内市场的不稳定因素,稳定了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14年,四川省桑园面积达185万亩,同比增长5万亩,增幅2.78%;发放蚕种210万张,同比增加5万张,增幅2.44%;蚕茧产量154万担(7.7万吨),同比增加2万担(1000吨),增长1.32%;生产蚕丝38096.09 吨,同比增长9.46 %,占全国丝产量的22.8%;丝绸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4亿元,同比增长2%;丝绸商品出口额1.87亿美元,居全国第5位。其中,全年售茧收入26.9亿元,桑产物及初加工收入9.6亿元,桑园间作等副产物收入18.7亿元,全年蚕桑综合产值55.2亿元,同比增加1.2亿元,实现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28元,蚕农户均增收400元。(本段数据来源:四川省商务厅、四川省农业厅)
2014年,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在中国纤维检验局和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统筹安排下,组织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成都实验室、凉山实验室和南充实验室,严格依据《桑蚕干茧》等国家标准和中国纤维检验局关于桑蚕干茧公证检验的制度规定,对凉山、南充、绵阳、攀枝花、宜宾、成都等13个市州的桑蚕干茧公证检验试点企业所生产、使用和交易的桑蚕干茧进行了公证检验,综合质量水平稳定,平均质量标志为4A3360Ⅱ,涉及蚕品种有7532、871×872、洞庭×碧波、箐松×皓月等10个品种,涵盖了草笼和方格等茧别。
一、四川省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一)现代蚕桑格局已现雏形
四川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商务部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以政策积极引导和规划蚕桑产业布局。以“东桑西移”为契机,结合四川省蚕桑主产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产业聚集等条件,按照集中连片、带状推进、规模发展、连片规划、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蚕业产业带。目前三大产业带发种量、产茧量已占全省70%。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全省已建成30个万亩蚕桑核心示范区,其中21个已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28个蚕桑重点县纳入省级财政支持范围,重点建设了以宁南为核心,会东、德昌、盐边等为主的攀西优质高效蚕桑产业基地和生态果叶兼用桑基地;以高县为核心,珙县、荣县等为主的川南高效蚕桑产业基地和生态果叶兼用桑基地;以南部为核心,嘉陵、西充、涪城等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为主的川中北蚕桑产业基地、生态果叶兼用桑基地和生态叶用饲料桑基地。目前,蚕桑产业持续向优势区域集中,零星、落后产区面积逐步缩小,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蚕桑发展格局已现雏形。
(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四川省积极抓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方针政策,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利用财政政策支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茧丝绸基地,实施“蚕桑专业示范村”工程。在40个基地县、20个重点县实施扩建和改造相结合,建设高标准生态桑园,蚕桑基础得到巩固发展,其中攀西地区、川南地区发展势头非常好。根据桑叶、桑果用途及加工需要,推广相应的良种良法技术和“桑+马铃薯”等粮经复合桑园种植经营模式。鼓励支持桑园土地流转,因地制宜推广种桑与养蚕分离的蚕桑经营模式,着力培育了一批年养蚕15-50张的适度规模养蚕农户,促进了桑蚕养殖向适度规模养蚕户集中。加快机械化、轻简化栽桑养蚕技术示范建设,深入开展了提质增效活动,把栽桑养蚕经济效益提高到新的水平。宁南“6215桑园套种经济作物模式”,每亩增收1万元左右,已在全县25个乡镇全面推广。
(三)企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加,综合成本不断攀升,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国际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为摆脱困境,四川蚕桑行业积极探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模式。目前,四川省已逐步形成了三种农业经营模式:一是以凉山州宁南县为代表的“政府+龙头企业”的行政主导模式,充分利用政府调控优势,形成了“县蚕业领导小组为核心指挥系统,县蚕业部门为技术指导部门,乡镇蚕桑辅导员为专职技术骨干,村组中心技术员和共育室为常规技术力量”的行政指挥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二是以绵阳市涪城区为代表的“公司+共育户+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公司是龙头,为基地建设和服务买单,共育户发挥了连接农户的关键作用,农户依靠公司,生产有了保障,这种模式使企业和农民建立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保障机制,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三是以南充市南部县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县有总社、乡有联社、村有分社的专业合作组织群,实现了小蚕共育全面覆盖、省力蚕台全面推广、优良蔟具全面普及、统防统销全面到位的“蚕业四化”,增强蚕农售茧话语权,增加蚕农收入。
(四)特色文化建设逐步深入
近年来,四川省蚕桑企业围绕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开发作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重点开发具有四川元素的蜀锦、蜀绣、羌绣、南方丝绸之路等蚕桑丝绸文化资源,新建的成都蜀锦工场、四川丝绸博物馆、锦门丝绸文化主题公园、郫县安靖蜀绣文化产业园、南充“千年绸都第一坊”、南充丝绸文化公园、南充丝绸文化展示馆等充分展示了我省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开发深入推进的新成就。
二、四川省桑蚕干茧质量分析
(一)年度间综合质量基本稳定
2011-2014年间,桑蚕干茧综合质量水平比较稳定,波动起伏不大,以2011年4A3463Ⅱ为最优。2012年受市场波动影响,劳动力、能源、生产资料等成本和茧丝价格持续走高,蚕茧生产管理相对放松,综合质量有小幅度下滑,同步于全国桑蚕干茧综合质量小幅度下滑。2013年和2014年桑蚕干茧综合质量水平逐渐攀升,但总体仍低于2011年水平。
表1 2011-2014年四川省桑蚕干茧综合质量表
年度 | 等级 | 毛茧出丝率 | 解舒丝长 | 万米吊糙 | 质量标识 |
2011 | 4A | 34.28% | 632.0m | 4.3次 | 4A3463Ⅱ |
2012 | 4A | 33.04% | 556.6m | 4.7次 | 4A3355Ⅱ |
2013 | 4A | 33.30% | 605.0m | 4.3次 | 4A3360Ⅱ |
2014 | 4A | 33.44% | 605.8m | 4.5次 | 4A3360Ⅱ |
图1 2011-2014年四川省桑蚕干茧综合质量变化趋势图
(二)品种间综合质量存在差异
经多年繁育淘汰,目前,四川省使用的主要蚕品种有7532、871×872、洞庭×碧波、箐松×皓月、川山×蜀水、两广2号、夏芳×秋白和雄蚕等8种,攀西地区基本使用7532和箐松×皓月,川南和川中北地区基本使用871×872、川山×蜀水等品种。
表2 2014年四川省桑蚕干茧主要品种综合质量表
品种 | 等级 | 毛茧出丝率 | 解舒丝长 | 万米吊糙 | 质量标志 |
7532 | 5A | 38.62% | 695.5m | 2.6次 | 5A3969Ⅰ |
871×872 | 4A | 30.93% | 518.9m | 5.0次 | 4A3151Ⅱ |
洞庭×碧波 | 4A | 25.79% | 413.2m | 6.1次 | 4A2641Ⅲ |
箐松×皓月 | 5A | 39.03% | 761.0m | 2.9次 | 5A3976Ⅰ |
川山×蜀水 | 4A | 36.99% | 694.7m | 4.6次 | 4A3769Ⅱ |
两广2号 | 5A | 30.78% | 557.4m | 5.3次 | 5A3155Ⅲ |
夏芳×秋白 | 4A | 31.97% | 582.8m | 5.7次 | 4A3258Ⅲ |
雄蚕 | 5A | 40.66% | 738.0m | 5.1次 | 5A4173Ⅲ |
2014年,雄蚕、7532、箐松×皓月、川山×蜀水综合质量高于2014年全省平均值,其中以雄蚕5A4173Ⅲ为最高。871×872、两广2号、夏芳×秋白、洞庭×碧波综合质量低于2014年全省平均值,其中以洞庭×碧波4A2641Ⅲ为最低。
表3 2011-2014年四川省桑蚕干茧主要品种综合质量表
品种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平均 |
7532 | 5A3974Ⅰ | 5A3865Ⅰ | 5A3969Ⅰ | 5A3969Ⅰ | 5A3969Ⅰ |
871×872 | 4A3253Ⅲ | 4A3047Ⅲ | 4A3152Ⅱ | 4A3153Ⅱ | 4A3151Ⅱ |
洞庭×碧波 | 4A2541Ⅲ | 4A2639Ⅲ | 4A2541Ⅲ | 4A2644Ⅲ | 4A2641Ⅲ |
箐松×皓月 | 5A3978Ⅱ | 5A3972Ⅱ | 5A3977Ⅰ | 5A4076Ⅰ | 5A3976Ⅰ |
川山×蜀水 | 5A3980Ⅱ | 5A3765Ⅲ | 4A3765Ⅱ | 4A3668Ⅱ | 4A3769Ⅱ |
两广2号 | 5A3363Ⅱ | 5A3052Ⅲ | 4A2950Ⅲ | 5A3155Ⅱ | 5A3155Ⅲ |
夏芳×秋白 | 4A3361Ⅲ | 4A3564Ⅲ | 4A3052Ⅲ | 4A3157Ⅱ | 4A3258Ⅲ |
雄蚕 | / | 5A3965Ⅱ | 5A4179Ⅱ | 5A4172Ⅲ | 5A4178Ⅲ |
平均 | 4A3463Ⅱ | 4A3355Ⅱ | 4A3360Ⅱ | 4A3360Ⅱ | / |
2011-2014年,各蚕品种变化趋势与全省平均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雄蚕2014年综合质量较2013年稍微下降外,其他品种均保持了稳中有升,但雄蚕品种的养育范围及使用比重不断提高,由2012年的0.31%,增长到2013年的1.16%,再增长到2014年的2.10%,优质品种逐步推广使用的发展趋势已经显现。
(三)地区间综合质量呈现规律
2014年,凉山州、绵阳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凉山州5A3871Ⅰ为最优。攀枝花市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南充市、德阳市、资阳市等市州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2014年,各市州综合质量水平变化幅度不大。
表4 2014年四川省蚕茧产区桑蚕干茧综合质量表
地域 | 等级 | 毛茧出丝率 | 解舒丝长 | 万米吊糙 | 质量标志 |
凉山州 | 5A | 38.41% | 717.2m | 2.8次 | 5A3871Ⅰ |
南充市 | 4A | 25.92% | 410.3m | 5.8次 | 4A2641Ⅲ |
绵阳市 | 5A | 35.55% | 650.3m | 5.3次 | 5A3665Ⅲ |
资阳市 | 5A | 30.74% | 525.4m | 5.7次 | 5A3152Ⅲ |
德阳市 | 4A | 31.49% | 514.8m | 6.2次 | 4A3151Ⅲ |
攀枝花市 | 4A | 34.62% | 543.4m | 4.5次 | 4A3554Ⅱ |
宜宾市 | 3A | 31.36% | 490.5m | 3.2次 | 3A3149Ⅱ |
表5 2011-2014年四川省蚕茧产区桑蚕干茧综合质量表